close

曾經當我們懷著強烈的自信心,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來到期貨這個市場時,我們為的是證明自我價值,同時也是為了在這個市場中獲利,實現自己的創業之夢。當然,我們首先知道期市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市場,甚至於這就正是我們選擇這個市場的原因。然而,數年過去了,高風險我們領略到了,可原來憧憬的高回報在哪里呢,資金虧損累累,風險卻無處不在。

 

在與期市為伍幾年後,實盤經驗告訴我,期市本身並不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市場,至少對我們散戶來說,期市不應該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市場,由於我們先入為主的接受了高風險高回報這樣一種觀念,因此在我們的操作思路中不僅期望得到很高的回報,同時也接受了期貨就應當承受高風險的觀念,而這正是釀成惡果的一個關鍵原因。

  我就以我的一個朋友老徐的經歷來論述這一觀點吧。老徐是公司裏的一個客戶,資金數萬,個人資質在我看來也遠高於其他客戶,當大多數人還在奉行短線交易時他已經在進行長線投資了,而我認識到長線投資的重要性是在兩年之後,他認為要想在期貨中獲取高利潤,付出高風險是很正常的事。

 

在這樣的思路下,他的下單量很重,曾經在大豆的一次空頭行情中下重倉獲利不菲,這更加讓他確信下重倉承擔高風險,獲取巨額利潤的交易思路,他經常反駁我質疑重倉交易的一句話是:倉位大小是一樣的,止損大了獲利也大。他曾經在98年一次下30手空單,但終因無法承受壓力而在當日平倉,但平倉之後是3個跌停板,那種懊悔之心相信大家都能體會,如果當時下一半15手,恐怕結果就不會是因壓力而平倉錯過這大好機會。

  但這並不是最遭的,由於倉重,他的止損又大,即使遵守了順勢而為,嚴格止損這兩大原則,期貨的高杠杆率及技術上的失誤再加上一點壞運氣仍然迫使他連續止損十多次,這時期貨的高風險就凸顯出來,資金迅速降到了6千元,可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錯在哪里,而是抱怨運氣太背了,怎麼做怎麼錯,最後一筆交易就是用這6千做的,知道他下了幾手嗎,10手(透支交易)。

  價格先是順著他的方向小幅下跌,接著整理,再接著反方向漲了回來,止損之後只剩下幾百了,至此,原來投入的資金全部虧光,儘管他堅持長線交易是非常正確的,但僅有的幾次機會都由於各種原因錯過了,而在整理時他卻進場了,不可能太大的止損與價格的大幅振盪合起來結果就是虧損,而重倉又起到了加重損失的作用,最終沒有等到期待中的大行情資金就已經虧光了,儘管進場時機是他失敗的一個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則是他高風險高回報的交易思路,
  
  其實期望在期市中獲取高回報本來就是貪婪的表現。希望獲得年收益2-3倍的超額利潤,而行情是有限的,就只能通過加大倉位來實現,而這樣止損也必然會非常大等於是不允許自己有更多犯錯的機會,一旦運氣不佳,遭遇連續虧損,本金就會迅速下降,直到掃地出門。

 

讓我用數字來說明一下,以20000元本金來計算,以大豆為例,公司要求最小交易量為5手,按流行的5/100止損原則,一次虧損為1000元,折合為20 /手(包括手續費),以近年的行情來看,即使你以長線為交易方式捕捉到了行情,在拋頭去尾後,利潤也就是300點,5手就是15000元(不包括加碼在內)而且這還是在你操作完全正確的情況下。

 

很明顯這與我們期望在一輪行情中獲利幾倍的想法相去甚遠,如果要想實現暴利,就必須加大倉位。比如10手,盈利就會變為30000,這個結果看來還不錯,那麼你的止損為10/100,也就是只允許你虧損不到10次,你還不要忽略一點,止損只有20點(相信多數交易者的止損要大於此,那麼允許你犯錯的次數將更少),
  
  這將意味著你在這個高杠杆率的市場中,在你搭上一艘船之前你會付出更多次數的虧損,還有如果你連續虧損 5次你要用剩餘資金盈利100/100才能恢復本金,而5次連續虧損在你如此小的止損下,只要一點壞運氣就會出現,可怕吧,重倉交易在給你一個誘人的回報時隱藏了一個巨大的風險,一個你註定根本無法承受的風險。

 

如果你堅持5/100(甚至更低,我是3/100-4/100)的止損原則,堅持長線交易(我個人是長線交易的堅定擁護者,開始也有一個從短線到長線的轉變過程),擴大贏利上採用金字塔加碼方式,再輔以正確的技術分析(必須是經過驗證的,有效的方法,否則即使資金管理十全十美,交易結果也會大打折扣),則結果也會非常不錯,儘管並不是我們期待的巨額利潤,但如果以這種操作方式長期交易下去,你的資金會越來越大。

 

畢竟我們的目標是在期市長期生存與發展,一朝暴富可遇而不可求,在期市中為追求高回報而付出高風險是人貪欲的表現,只會招來失敗,其實歸根結底期市本身只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投資工具,期市自身的風險完全可以通過良好的資金管理原則來化解,最大的風險來源於交易者內心的貪婪,高風險高回報並不是期市的本來面目,只是投資人對期市的主觀感受與評價,追逐高利潤並不是最首要的,追逐低風險的交易思路,克制自己頭腦中的貪欲,讓自己能長期生存在這個市場才是一切的一切的基礎。最後說一句話來概括:輕倉小量,堅守原則,降低風險,增值為首
  
  之二───止損不容質疑
  
   剛剛讀過謙虛謹慎老兄我的技術感悟一文,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實盤操作中,如何止損的確是技術分析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你我都曾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明明我是順勢操作,但依然連續被迫止損,以為行情又要啟動了,可是設好止損跟進後,價格卻又折了回來,觸發了止損,接著再跟,又被止損出局,等我正猶豫之時,價格卻啟動了,等明白過來,價格已經不適合進場了。因此我會想,如果我不設止損,或象謙虛謹慎老兄所說的在我發現做單方向錯誤時再止損而不再以點位多少做止損。這樣的想法對嗎?我再以一些例子來論述:

  a是公司員工,但他有自己的一個戶頭,是94年入市的老交易員了,據他人介紹,他以前操盤手法極惡劣,爆過數個戶頭。但從我進公司後觀察,他的交易手法遠高於場內絕大多數客戶,我剛進公司時他剛在大豆996月的盤整中下了10手空單(他在此前這輪行情中剛剛獲利20000)他正是採用謙虛謹慎老兄所說的那種手法,接著趨勢轉向了,發現錯誤後他出場了,近30000元資金只剩下5000多,這是一次止損的大小。

 

這位老兄久經沙場,不帶一點沮喪情緒的進入了綠豆市場,接著奇跡出現了,在綠豆最後一撥牛市行情中,他堅持看多,只下2手,連續贏利13次(以波段方式)資金終於又上了20000,是當時公司中操作最出色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觀察他,分析他的操作方法,我發現他的思路與多數客戶設好止損進場的方式孑然不同,他是認准漲勢,只要趨勢沒有改變價格再如何波動都不出倉,綠豆儘管洗盤非常厲害,在其他客戶跟對趨勢後依然被迫止損的情況下,他的方法為他帶來了非常好的利潤。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綠豆大漲之後人們的看空情緒開始加重,他開始下空單,我不明白他有什麼理由逆市交易,即使是在大漲之後,一次錯了,止損,再空一次,發現又錯了,第二次止損之後,兩萬多的資金只在兩次虧損之後就只剩4000元了,儘管逆市交易是失敗的直接原因,但發現錯了才出場的止損方式讓本來很平常的兩個錯誤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讓13次贏利化為烏有。

  想必大家都知道資金管理的兩大黃金原則,一是將虧損限於小額,讓獲利盡可能放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盈虧比必須大於3/1。二是應局限任何部位的損失,也就是任何虧損不要超過總資金的1/20(通行的最大比率)。

 

很明顯,大止損的方式完全違背了這一原則。況且,誰敢保證以這種方式入市就不會犯錯,那種你認為趨勢開始了,結果卻又折了回來開始了反方向的趨勢難道不常見嗎,認識到自己錯了才止損,行情必然是已走了一大截,期貨市場如此高的杠杆率必然會讓你損失慘重,也許就此一蹶不振了,這和不設止損已沒什麼區別了。可以這麼說,如果我以謙虛謹慎老兄所說的那種手法入市,我不知死過多少回了,但只因我嚴守止損,我才有機會保證我的資金至今仍然存在。

 

止損是我用無數次操作證明的期貨市場第一生存法則,止損就是生存,我個人強烈反對弱化止損的地位,謙虛謹慎老兄還認為:止損一定是技術上的止損,而不是點位上的止損,我認為止損首先應符合資金管理要求,確定最大可承受的損失,才可依此來確定技術上的進場點及止損點

 

以技術上的點位來確定止損的大小,不僅會將虧損放大到危險程度,而且誰敢保證技術上的點位會有更高的成功概率,止損首要的一點是局限任何一次交易的損失,因為每一次進場只是假定會發生,而不是一定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技術上的止損點也不過是一個假設,沒有任何的肯定意義。

 

謙虛謹慎老兄還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的技術系統要經常止損的話,說明你的技術還不成熟,還不適合市場的生存要求我的看法剛好相反,經常性的止損是非常正常的,有一位投機大師曾說過:我95/100的利潤是由5/100的交易創造的,大部分的交易是虧損的,只因我抓住了極少的獲利機會並緊握不放才取得了成功。

  施威格的《期貨交易技術分析》讓我最驚詫的是其中的現實圖表分析:一套成功的交易系統居然會有如此之高的止損率,失敗交易遠遠超過了獲利交易,最終結果依然是盈利的。這兩個例子充分說明止損次數的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抓到了獲利的交易並讓它充分發展,巨大的獲利足以抵禦數次小額虧損所帶來的損失。

 

我最後要說的是散戶在交易中頻繁止損的確是普遍存在的。但問題的關鍵本身不在止損,而在於在這個高杠杆且波動劇烈的市場中,進場時機難於選擇,不得要領必然導致頻繁止損。但這完全是一個技巧性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觀察它的走勢規律來解決,至少我已經基本解決了。

 

不好意思謙虛謹慎老兄,我幾乎反對你的所有觀點,但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希望你不必介意。其實我們自己的看法總是在兩種相反的觀點之間左右權衡得出的,不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之三───簡以致勝
  
   記得我剛剛進入這個市場時,我接觸到了繁多的技術工具及指標,我經過篩選,選出了一些在我當時看來很好用的工具,並且我很早就意識到了系統交易的重要性,用許多不同的指標及工具相互組合,確定了進場條件,中途止損條件及出場條件,以讓整個操作過程有規則可以依據,做到整個過程心裏都有底。

 

這是讓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得意的一件事。然而,錯誤恰恰沒有在這裏,我的進場,出場及中途止損的每一個環節都依賴數個指標和工具的共同作用,雖不是一般常說的所謂共振,但卻規定必須相互配合才可以動作。

  打個比方說我的一般進場條件是:週期顯示要有行情發生,14rsi上(下)穿70rsi均線,同時參考角度線,以確定已經止跌,還要參考持倉及成交量,總之,整個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非常不理想,最大的問題就是相互干涉造成,幾個指標相互矛盾,總有一些條件不會被滿足,造成進出場猶豫不決,理論上似乎很完美的交易方案在實戰中近乎無效。

 

除了選擇的指標及工具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缺陷外,要求各種工具相互配合是一個想像中可行,而實際卻錯誤的思路,我發現了這些問題,逐漸的剔除了一些,逐漸覺的可以了,我把所有的工具及指標還有簡單的交易計劃羅列到一張紙上,我發現占滿了整張信紙,我的腦海中閃現過一個念頭:工具是否依然太多。可是我又覺得剩下的工具都很重要。

  此時正是綠豆的最後一輪空頭行情,那三個跌停老期友們一定記得吧,我知道要空,但我一直信賴的週期沒有發出任何信號,我錯過了行情,綠豆停了,我把研究重心轉向大豆(我以前沒有研究過大豆),當我把綠豆中總結的方案套用到大豆時,我簡直絕望了,我所謂的那套有效的技術在大豆裏根本就是紙上談兵,沒有一點作用,那張曾經記錄我的指標及工具的信紙形同廢紙,消耗大量資金,傾注所有的精力得到的經驗如此不堪檢驗。

 

我懵了,我想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冷靜之後,我開始反思,問題出在哪里,我用如此複雜的技術無法賺錢,這麼多指標放在一個新市場卻沒有一個可以用,那我還要它幹什麼,我開始大刀闊斧的削減我使用的工具及指標,將所有可有可無的指標全部刪除,我推翻了我以前幾乎所有的思路,著重尋找綠豆和大豆兩個市場的共同之處,結果是只剩下了k線和均線,實在是沒什麼可以再減了。

  突然間我豁然開朗,我似乎在這一刻發現了這個市場最真實的一面,原來這個市場所遵循的規律是如此簡單,而我卻沒有發現,原因是我先入為主的認為期市是一個極為複雜及高深的市場,因此我本能的認為最終的交易方法一定也極為高深及複雜(相信現在仍然有許多的期友這樣想),實際上,期市是一個隨機與規律共存的市場,其規律性的一面是非常顯而易見的,簡單到你對它視而不見的地步,而他隨機的一面表現是極為複雜的,我恰恰就看到了這一面,而且錯誤的認為,這是一個完全規律的市場(忽視了它隨機的一面)。

 

同樣也一定存在一個不被大多數人掌握的交易方法,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套方法,最終我走進了死胡同。這次突破是我技術思路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我經過近一年苦苦尋找的方法原來一直都在我的眼前,清清楚楚的擺在我面前。對待這個本來極為複雜的市場,我們用複雜的交易思路只會越分析越糊塗,發現這個市場簡單的一面,規律性的一面,然後以簡單的技術手段去把握它,追隨市場的主要趨勢,不做任何主觀上的猜測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這個市場不需要多麼高深複雜的技術分析手段,關鍵是你是否正確的認識了這個市場,發現了這個市場的規律,如果你對市場規律的認識本來就是錯誤的,那麼建立在這個錯誤認識之上的所有交易思路及技術分析手段都是無效的,我犯的正是這個錯誤。想必大家都看過《誰動了我的奶酪》,最後在分析為什麼在尋找奶酪的過程中,兩個聰明的小矮人會輸給兩個頭腦簡單的小老鼠時指出原因是小矮人將本來簡單的問題想的複雜了,有些問題本來是很簡單的,而由於自作聰明的緣故,陷入思想的泥潭無法自拔,而小老鼠由於頭腦簡單,只進行簡單的尋找,卻最先找到了奶酪,唧唧先於哼哼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勇敢的放棄了對失去奶酪原因的思索而踏上了新的尋找之路,最終也找到了奶酪n站。而哼哼依然在原地思索奶酪丟失的原因。

 

我們不可能回避我們自身自作聰明的缺點,不可能象老鼠一樣簡單的對待每一個問題,但我們完全可以象唧唧一樣發現自己的錯誤,以簡單的方法去應對。簡單不代表無效,複雜也不代表有效,我使用複雜的分析方法沒有成功,最終成功的分析方法卻是簡單的不能在簡單的分析工具和交易原則,這與我當初的想法完全相違背,想起來真有些不可思議,你依然在重複和我一樣的錯誤嗎,換個角度試試看,或許你也會大吃一驚。
  
  之四───持倉選擇長線還是短線
  
   是應該做長線還是做短線,想必是一個有較大爭議的話題。當然,選擇短線操作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長線操作者在這個市場是寥寥無幾的,本文只是想通過我的一些思路轉變過程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或許這正是你期貨操作成功之路上的一個死結,因為這個問題曾經是我的死結。

 

99年綠豆曾經有過一次很強勢的多頭行情,那時我剛剛入市不久,由於經驗不足,在漲勢初期,我逆勢看空,幸好及時止損,儘管數次逆勢做空,但最終損失有限,然後我發現我逆勢交易的錯誤,開始堅決看多,此時綠豆已走完小九浪中的四浪(事後來看),我並沒有擔擱太多,我開始準備下多單。

 

但由於我技術分析,交易思路在那時都有嚴重缺陷(上一篇所提到過的問題),我看漲卻仍然數次踏空,沒有跟的上行情,僅有的 一兩 次操作正確也在獲小利之後匆匆出場,小九浪走完之後,行情大幅震盪,此時漲幅已經相當大了,場內所有人開始看空,我在順勢交易的原則下,仍然堅持看多,我是當時場內唯一看多的人,最兇悍的最後一浪大五浪開始了,儘管我堅決看漲,卻由於技術上週期算錯了一天而眼睜睜的看著行情拔地而起,等我明白過來,價格已高的讓人畏懼,最終漲幅大的嚇人,眼看就要到手的利潤在我的眼前溜走了。

 

行情走完了,綠豆從2000多點漲到3000多點,走勢規則有節奏,這樣容易捕捉的行情我最終得到的卻是虧損,在這過程中我不斷的買進賣出,操作十多次,結果還是入不敷出,我發現,如果我從一開始就堅持順勢交易,如果我買進後不是短炒,而是贏利後放著,即使我只作對一次,贏利也足以抵擋所有損失,而且還會有不少富餘利潤,而我呢,在懷疑,恐懼,猶豫中不是做反就是丟掉機會,好容易逮住一次,卻又匆匆出場,頻繁操作數次的結果還不如做對一次後放著讓它自己發展的結果要好,哪怕是十次中只做對一次。我把我的想法與一位客戶聊起來,我最後說,看來還是得做長線。

 

另一位經紀聽到了,譏諷道:短線都做不好還想做長線。我心想,是啊,瞧瞧你贏利後急著出場的那副樣子,你有做長線所需要的耐心嗎,還是乖乖炒你的短線吧。曾經有那麼一點長線交易的火花閃了一下就這樣熄滅了。幾年過去了,我的交易思路與技術分析水平已經今非夕比了,但我仍然在做波段,我的交易利潤仍然沒有什麼進展,我清楚的知道,一定還有什麼地方不對。

 

一天我看過了一篇文章,著重強調了長線交易的重要性,我覺的有道理,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交易:我習慣的是炒波段,一個成功的操作可以贏利50-80點(熊市波段幅度大於牛市,這是拋頭去尾之後的實際可得利潤)我的止損通常是20個點之內,為了一次成功操作有時要付出兩三次的止損,這樣,通常贏利也只是補了虧損的空,這還算好的,最糟糕的是虧了兩三次,行情真開始動了,我卻在懷疑與猶豫中丟掉了機會。

 

這樣,在操作中虧損的次數是遠大於贏利的,儘管我已經能成功的抓住贏利的機會,結果也只是打個平手,有時運氣不好還會虧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經常會由於各種原因丟掉機會,這也是一個對行情的極大浪費,總的下來,即使遇到很好的行情,也只是斷斷續續的咬幾口,去除虧損後也所剩無幾。有些機會如果贏利後不動那會帶來巨大的利潤,而我卻早早出場,頻繁操作之後我依然是兩手空空,一輪大行情後,我得到的只有遺憾和無奈。

 

我終於明白了,不能長線交易正是我的死結,要做一名淨贏利交易者,我必須走這一步,擺在我面前的最大障隘是這一思路對耐心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對這一點我很不自信,其次是技術上對進場後的第一輪回調我不知如何應對,但這些坎不過也得過,否則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夢想就真的成為永遠的夢了。

 

最終這些問題的解決並沒有象我預想的那樣困難,通過不斷的心理暗示訓練及對交易規則的修改,我最終成功了。我終於打開了最後一道門,明白了這個市場成功所需要的所有條件。當初所有的迷團我都找到了答案。其實我相信這個市場有許多依靠短線成功的人,這一點我不否定,但大多數人依靠短線操作是沒什麼前途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依然是普通人,即使你認為自己資質優於別人,請你別忘了,進入這一市場的所有人都有和你一樣的自信,否則也不會選擇期貨。

 

當然我或許因為我自己的經歷而有些武斷,你的短線技術或許比我高超很多,那你就把本文全當一個故事好了。很久以前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假設,我的尋找之路也以是這個假設為基礎:其實我們尋找成功交易方法的過程正是一個對自己行為不斷的反思及對自己心智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的困難需要克服,有許多的規律需要發現,有許多的道理需要領悟,一切都做到之後,也就成功了,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失敗。

 

當然,誰都明白這有多難,否則期市也就不會有如此多的感慨。人性的弱點也制約我們很難達到這種理想中的狀態,無數人在這個市場中損兵折戟的原因也就在此吧。期市最終的解決之道並不是如何的高深複雜,歸結成一句話送給大家:剖析自己,剖析市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僅此而已。當然還有一個關鍵點大家必須做到,那就是知行合一,這一點做不到,明白的道理再多也是白搭。

yoepers@yahoo.com.tw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0)
有趣的加碼方法|日誌首頁|我的期市心得5~6 by su...上一篇有趣的加碼方法下一篇我的期市心得5~6 by suhui...
回應